《库艺术》(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孙振华:“真正的当代并不容易”

          库:评论界的普遍认为中国当代雕塑真正走向当代是在90年代以后,在当代艺术中相对滞后,您认为中国当代雕塑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孙: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1980年代开始,就有一批雕塑家活跃在雕塑创作的领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批人较多接受的是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
          这些雕塑家广泛开展了抽象雕塑、构成雕塑、现成品雕塑的创作实验,力图在雕塑的形式语言上有所创新;他们还拓展了陶瓷、木头、金属焊接等多种新的雕塑材料领域。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真正进入了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这一时期雕塑家的作品更加轻松,更加随意,更加感性。他们的兴趣更放到日常的,普通的,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语言和材料上也更加综合和多样。
          以隋建国为代表的一批雕塑家,他们的作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标志着中国雕塑才真正走向了当代。他们比起八十年代强调语言、材料的雕塑创作,更加注重面对中国社会,面对中国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开始把社会和个人的经历结合起来,积极地进入到中国的文化现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标志这雕塑艺术真正的跟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比较直接的联系。
          九十年代以后,雕塑界新人辈出,不断的会有新的突破、演进。更年轻的一代雕塑家的特点在于,他们让雕塑成为了一种世俗化的艺术。他们的创作和当今社会的图像化现实、互联网络、消费主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作品体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基本特征,色彩艳丽,谐谑调侃,他们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乐观幽默的心态,印证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问题。
          所以,中国雕塑走向当代是一个过程,如何真正具有当代性并不容易,尽管中国雕塑目前处于一种比较活跃的状态,但是如何更具有当代性上,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

          库:您如何理解当代雕塑艺术?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当代性?

          孙: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中国雕塑的“当代”可从有两种划分,一种是从1979年算起;另一种是从1990年代初期算起;前者是从“社会的现代性”这个角度出发的;后者是从“审美的现代性”这个角度出发的。
          当我们说“当代”、“当代性”、“当代艺术”,的时候,这个“当代”除了有“当前”,“眼下”,“目前正在发生的”的意思,还体现了它特有的价值观。“当代”的价值观是有具体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实际作为支撑的。
          在理论上,“当代”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在创作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创作了一批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保持着密切关联的,不同于过去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在中国是正在进行时的艺术,它正在生成的过程中,所以,对它的准确界定目前还为时过早。
          为什么说隋建国他们这些人在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一个比较当代的状态呢?主要因为当代雕塑与当代的现实、生活、社会能有一种针对性和关联性,它不在把雕塑看做是一个手艺,一个基本功的训练或者说不单单在停留审美或者一个简单的美的造型的层面上。当然,这样的一种探讨仍然是可以做的,你可以不追求意义,只是为了好玩或者只是为了研究形式美,研究材料的表现力、质感,这都可以。所谓当代的作品,不论你是材料的、抽象的、具象的等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作品表达的思想观念、作品的意义,表达它的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由于种种原因,加上雕塑本身的技术性、工艺性的成分较重,这些有时会妨碍许多雕塑家对当代观念的吸收。

          库:您认为哪些雕塑是中国当代雕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
          孙:我最近在河北美术出版社新出了一本《中国当代雕塑》,从不同的方面,列出了近两百位中国当代雕塑家,他们都有自己比较成功的方面。
          总的说来,他们改变了雕塑的历史,改变了把雕塑当做一个活,把雕塑看作是一种纪念形式,造型方式等等观念,试图把当代艺术引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用当代艺术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等等。我们说当代雕塑就要拿一个当代的标准来要求它,这些人的作品在语言、形式和他自己所表达的观念之间能够达到比较好的融合,像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认为是比较成功的,比较好的作品。有些作品可能也很想表达一种当代的观念,但在表现的过程中可能比较牵强、直白,转换的还不够好,这种情况也有不少。

          库: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有很多人认为装置艺术的出现势必对雕塑艺术有一种冲击,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孙:这里就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怎么看雕塑。如果我们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和艺术的界限不断走向开放的角度来看,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是一些新的艺术作品形态。这是艺术的丰富。
          很多时候人们谈雕塑还是要把它放在雕塑的一个框架里来谈,所谓雕塑是有体积的,用物质材料,做成的三度空间的,他要恪守作为雕塑的一些基本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装置是另外一种形式,可以认为它是不属于雕塑范畴之内的。
          现在装置的受关注度和活跃度可能超过了雕塑。同时,当代艺术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比较强调观念的表达,不是很强调不同门类的界限,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谈。如果站在当代艺术的立场来看,装置艺术的出现是好的,它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语言形态,要站在雕塑的立场上来谈,我们可以认为它有推动作用,也可以认为它对雕塑艺术谈不上什么威胁, 它是另外一个门类,这主要取决与我们站在一个什么立场和角度。
          我个人认为,雕塑应该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要不断吸收和研究当代文化的问题,不能够固步自封,要不断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边界。

          库:您认为中国当代雕塑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孙:中国雕塑目前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我感觉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雕塑创作中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个人的思考,个人的面貌不够突出;其次是在雕塑理论和雕塑批评方面,与雕塑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学术气氛不够浓;第三,作为创作的雕塑和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之间,总是存在“两张皮”的情况,这都影响了雕塑的发展。

          库:您能否谈一下您认为的中国当代雕塑的状况?介于这种状况中国当代雕塑之路应该怎么走?
          孙:中国当代雕塑应该属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批评意见,总的来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年,中国雕塑的发展状态是非常好的,我们要看大的方向,它表现在很多方面,像有些雕塑积极的参与到公共空间,进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这种力度和这样一种广泛的参与度都是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的。
          在雕塑的语言形式方面和材料的运用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现在非常丰富。国际上有的东西,中国也都有。
          另外就是它真正地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局面,以前基本上很少有雕塑的理论和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很少有专题性的展览等等。现在都开始活跃起来了,虽然它与其他的品种门类比起来还不够,但是从雕塑艺术本身来看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是让人感到高兴的地方。
          当然它还存在很多问题,像有一些作品的创造性不够,存在一种跟风的现象,比如某某做了一个有颜色的东西,大家也全部跟着去做,还比如有些人做政治波普、卡通风格的,大家就一窝蜂似的都跟着去做,像这种现象尝试是可以的,但要是跟风的话那就不好了。不光跟国内的风,还跟国际的风,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创造性,像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另外我觉得面对市场的时候,也有一些雕塑家片面追求一种市场效应,为了把作品卖出去而投其所好,所以作品就比较商业化,比较媚俗,我觉得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像这样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应该通过雕塑界之间的一些理论批评、活动,逐步慢慢地克服这些问题,现在大多数院校的雕塑系设置是空前的,以前学雕塑的每年全国毕业也就几十人吧,现在毕业的成千上万,而且每年还在大量的增加,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了,总的来讲,人多了,大家就比较关注了,而且市场相对也比较多了,它是在一个发展很迅猛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其中的问题,让它健康有序的发展,我觉得恐怕雕塑界要面对的一些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总之,雕塑界充满了很多机会,又面临很多挑战。

          库:您刚才谈的也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了,是吧?
          孙:这个问题是雕塑界一直在讨论的,关于这个问题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雕塑现在比较多都是吸收或是学习一些西方的东西,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变得中国化,这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在一个比较全球化的时代,片面的强调所谓的“中国化”或“西方化”其实是分不开的。只要雕塑创作能忠实我们内心,忠实于我们的生活,不管吸收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代的,用来创造我们今天的艺术都很好,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是“中国化”还是“西方化”。
          在理论上,强调本土文化,强调民族身份这没有什么问题,在具体的创作中,其实是很难断定,什么样的就是中国化的,什么样就不是的,中国化、民族性并不是膏药,用不着跟自己贴膏药,跟别人贴膏药。它不是样式,不应该强求每个人做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中国化,谁的就不是中国化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站在民族主义立场,是不能当代的,面对当代的问题,具有当代的观念才是当代的;而民族传统可以成为当代雕塑的资源,这是我的看法。

      艺术家推荐
      萧也
      美文
      王相懿
      孙佰钧
      孟禄丁
      石虎
      本刊专访
      ·【王璜生】王璜生:公共性应该...
      ·【张子康】张子康:美术馆需要...
      ·【王林】王林:“历史”不是...
      ·【王小箭】王小箭:对抗中的“...
      ·【顾振清】顾振清:美术馆不是...
      ·【冯博一:混乱的中国美术馆】冯博一:混乱的中国...
      ·【杨卫】杨卫:“边缘”的魅力
      ·【李象群】李象群:“元素+符...
      ·【刘小东】刘小东:“艺术来源...
      期刊资讯
      ·水墨的意义空间
      ·《水墨时代》论坛
      ·建构中的“现实性”——内省与反着力
      ·纯粹之像
      ·梦 呓
      ·斗趣
      ·马六明与非“行为艺术”
      ·艺失求诸野
      ·凝视平凡中的隐秘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北方网 中国日报网 新浪微博 中华网 新华网 中国新视觉艺术网 艺术国际网 卓克艺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806(s)   3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