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艺术》(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建构中的“现实性”——内省与反着力

          建构中的现实性——内省与反着力

          从来就没有纯粹的个体,只要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人所牵连到的系统背景会像纽带一样联系着社会历史、家族、政治、文献、宗教、它者等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割裂看这样的事实,如果分割地看待这一“现实性”问题,我们必将陷入形而上的抽象泥潭。而首要确定的是什么是现实性,“现实性”即一切社会事物的表象包含着知识的自省与精神的诉求和追问,它区分了现实主义与现实性的分水岭关系,同时把两者从水火不容中分离出来。否则,将会混淆现实主义的概念而难以自拔。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方式是建立在单一的国家意志、集体主义的公共美学范畴中,以消除个人性获取公共服务的认同感,以直接图解样式化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含义,而现实性的真理内省追问被公共意志所屏蔽。从已往现实主义经验的反映过程来看,现实关注的眼光更多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直接“摄取”其表达内容的主体性,人的精神刻度层面和公共个体精神内省关照被完全忽视。现实性的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终极问题,而是对现实的反着力,这种“反着力”就是个体独立价值的探寻。它建立在公共基础之上,以个人的方式来彰显意识、话语、内省和精神的诉求。

          在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现实中,我们如何把握具有”现实性”并直面在全球化与本土冲突中的遭遇,我们应该表达什么样的知识立场是此次专题提出的核心问题。从历史的纵深来厘清中国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三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美学形态,把它作为现实性的背景。一、1949-1978年,在“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双百文艺方针指导下,出现了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呈现为个体意志消失在集体、国家主义中。二、1979-1989年,以“实事求是”指导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实质反映出存在主义人道现实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异化”论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被发现的思想呈现。三、1989年至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日益多元,高速增长的本土经济与全球化相交融。现实主义这一概念被所谓西方和冷战权力话语方式所取代。现实主义被限定在概念性的政治符号学上,政治符号学成为变相的西方权力下的边缘土特产。从根本意义来说,由于历史与制度的双重话语权力的阻隔,集体意志与市场资本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这三个阶段并没有解决现实性内部精神的自我追问,现实主义变成附庸主义,现实主义变成世俗风俗主义,而现实性的灼热活力被表象、浮华所掩饰,企图通过商业化的装饰来遮盖空洞的内容。

          对于我们来说,现实性的反着力现象是在现实表象下更多地体触到今天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人如此惊心动魄,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内外系统的碰撞与纠结……由本土现实向国际化语境中转变,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涌动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力,更能体会到和谐下的矛盾。我们被更多的光鲜浮华所眩晕,总是看见闪烁的亮光,而又漠视背后的暗涌,总是看见大都市的现代化繁荣,而无视简陋工棚中的孤寂。现实性的反着力是“梦想照不进的现实”,它的呈现在高楼中、在豪宅中、在享乐中、在呻吟中、在失眠中、在芸芸众生中、在弱势群体中、在留守儿童中、在下岗生活中、在欲望人生中、在投机中、在藏污纳垢中、在个人失语中、在病态的挣扎中、在而无处不在中……这还是应有的现实吗?但它绝对不是所谓的明星选秀,它是每个个体在多元状态下所遭遇到此时此在的现实性,是对现实现象的内省与惊异,是刀片在肌肤拉伤后所带来的紧张与快感,是浮华背后所潜藏的现实性的个人反着力,是灼热下的冷漠与压抑,是优雅轻盈中的沉重与粗野,是人潮涌动与个体贪欲的分裂……

          “现实性”不仅是客体性也是主体性,它具有双重存在方式,在自我性中的反着力来实现主观现实性,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知识分子发现,群众不需要他们来获取知识,群众完全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甚至比他们掌握得多,而且群众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但是,存在着一种障碍,禁止或取消这种言论和知识的权力制度,权力不仅存在于上级法院的审查中,而且深深地、巧妙地渗透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知识分子本身是权力制度的一部分,那种关于知识分子是意识和言论的大众的‘沉默的真理’,而向前站或靠边站了——而更多的是同那种把他们既当做控制对象,又当作工具的权力形式作斗争,即反对‘知识’、‘真理’、‘意识’、‘话语’的次序”(福柯,《知识分子与权力》,三联书店,p205-206)。引证福柯话语的目的是对现实性个体对生存主观经验现实内部的反问,并应对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一传统精神方式。

          当然,现实性不是一个终极问题,而是一个永恒的变化时态,如果妄想成为一个固态的学术命题,那将陷入形而上学的刻舟求剑似的泥潭。我们的学术态度不是所谓未卜先知的占星术,不是附庸社会的替代品,更不是和现实保存距离的观察哨,不是简单小、苦、旧和貌似的深刻人道关怀,是知识话语对内省现实的反着力。

          “现实性”是对中国本土社会系统各个层面的总体呈现,它引发的是承前启后的“现实主义”,它所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在演进现代化过程中的力量。这正是本专题的目的所在。 

      艺术家推荐
      萧也
      美文
      王相懿
      孙佰钧
      孟禄丁
      石虎
      本刊专访
      ·【王璜生】王璜生:公共性应该...
      ·【张子康】张子康:美术馆需要...
      ·【王林】王林:“历史”不是...
      ·【王小箭】王小箭:对抗中的“...
      ·【顾振清】顾振清:美术馆不是...
      ·【冯博一:混乱的中国美术馆】冯博一:混乱的中国...
      ·【杨卫】杨卫:“边缘”的魅力
      ·【李象群】李象群:“元素+符...
      ·【刘小东】刘小东:“艺术来源...
      期刊资讯
      ·水墨的意义空间
      ·《水墨时代》论坛
      ·建构中的“现实性”——内省与反着力
      ·纯粹之像
      ·梦 呓
      ·斗趣
      ·马六明与非“行为艺术”
      ·艺失求诸野
      ·凝视平凡中的隐秘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北方网 中国日报网 新浪微博 中华网 新华网 中国新视觉艺术网 艺术国际网 卓克艺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815(s)   36 queries